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朝贵族在海外生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朝贵族在海外生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清***割了哪些地方给外国?
割香港岛给英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中国割让台湾及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富饶的领土,割让给沙皇俄国。澳门给了葡萄牙
清朝末年的王公贵族们及其子女们有哪些在国外发迹?
据我所知,应该是没有的。当然,这跟“发迹”这个词的定义有关。什么叫发迹呢?中产阶级算发迹么?问题是人家本来在国内的时候是贵族阶级,比中产阶级要高,跑到外国当个中产阶级,应该不算“发迹”吧。
清代末年的王公贵族基本都是旗人,旗人王公贵族能够保持贵族身份,主要靠三个部分。第一是爵位,比如说王府,是亲王或者郡王爵位,公府,是公爵,子爵府,是子爵,爵位代表了品级,也代表了出仕的特权,也有一定的收入。第二是婚姻圈,贵族有贵族的婚姻圈,即所谓世家联姻网,这保证了他们作为同一“阶级”的人互通有无,互相照顾,当然也互相争权夺势。第三是田产,王公贵族的本质必然是封建贵族,封建贵族的本质必然落到不动产上。有人看清代亲王一年一万两银子俸禄,感觉很多。其实清代亲王一年的收入中,俸禄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收入是田产、地亩、房屋这些不动产。
清帝退位之后,八旗制度逐渐崩溃,这些王公贵族在政治上没有了发言力,爵位也就变成了虚文,没有俸禄,也无法保证出仕进入政治圈。婚姻圈里,因为圈内基本都是同一类人,所以基本都是“六亲同运”,一起衰败。最后的稻草就是不动产,这是清代旗人王公贵族到了民国初年还能够过着奢侈生活的基础。
不过这在***北伐之后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同于北洋***和清代王公贵族本身关系较好,***和旗人王公贵族关系极其恶化,所以在北伐到北京之后,展开了“清理旗产”工作,即通过极低的官方价格,强制购买旗人贵族手中的土地。所以旗人王公贵族一下子从大地主变成了没有田产的人,失去了经济基础,也就彻底衰败了。
在这个过程之中,多数八旗王公贵族都破败,沦为中产或者更下的阶级。极个别的八旗王公,通过投资,转变为大房产主或者资本家,但是与清代而言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的。而这些人如果离开了中国,到了海外,资本和房产必然被没收,只能“白手起家”,很难恢复之前的地位和财产,所以混得多好,也都提不到“发迹”。
清朝灭亡后移居海外的爱新觉罗后人不是没有,但是还是比较少,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有租界,所以很多前清宗室就跑到租界里去住,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避免了背井离乡;更何况当时欧美种族主义盛行,前清宗室肯定是不会跑到海外受歧视的,即使有几个移居海外的,也是凤毛麟角。
我简单介绍一下移居海外的前清宗室。
移居海外甚至改变国籍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里最有名的应该是清朝宣统皇帝的同母弟溥杰的两个女儿。
溥杰与日本华族嵯峨实胜侯爵的长女嵯峨浩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爱新觉罗·慧生以及爱新觉罗·嫮生。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爱新觉罗·慧生以及爱新觉罗·嫮生就留在了日本生活,爱新觉罗·慧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感情问题***了,去世时依然是中国籍;而爱新觉罗·嫮生则与和嵯峨关系密切的福永家族的次子福永健治结婚,并且加入了日本国籍。
如果要说“血统”的话,那么爱新觉罗·嫮生可以算是“发迹”了,因为她身上流着日本皇室的血脉,虽然比较远。
因为爱新觉罗·嫮生的母亲嵯峨浩的祖母中山南加是明治***的表妹,严格来说,爱新觉罗·嫮生也算是日本皇室的远亲了。
爱新觉罗·嫮生(福永嫮生)大概是我所知道目前爱新觉罗家族在海外最“显赫”,同时也是更改了国籍的成员。
另外,居住在日本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不止爱新觉罗·嫮生一个,还有一位清康熙帝九世孙爱新觉罗·恒翼居住在神户,有意思的是爱新觉罗·恒翼先生还是神户孙文纪念馆馆长。
不过爱新觉罗·恒翼只能算宗室里的远支,因为他是康熙帝废太子胤礽这一支,到了清末已经属于宗室里最低等的“闲散宗室”了。
另外,末代肃亲王善耆长子把自己女儿送给了著名的日本浪人川岛速浪做养女,改名为川岛廉子(川岛芳子其实是川岛廉子的姑姑,但是两人居然同时是川岛速浪养女)。
我没有查到川岛廉子在1945年后是否改回了本姓,还是跟随川岛速浪回日本生活,如果回日本生活的话,那么这又是一位依据海外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贵族在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朝贵族在海外生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